(相关资料图)
央视网消息(新闻联播):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外骨骼机器人看似非常科幻,实则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。今天(2月8日)的《一线调研》,就跟随记者去看看一个企业从科幻到现实的创新之路。
市场关注度的提升让大家都干劲十足,节后刚刚开工,他们就讨论起了今年准备拓展研发的方向。在现场,企业负责人写下了“用户需求没破”几个字。为什么没破?要怎么破?一张被研发人员紧紧攥着的手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
原来,这张图纸的设计已经是在5年前了,和这张图纸一样,这一本厚厚的手稿里全都是从企业创立时开始,所有研发人员关于未来外骨骼机器人的想象。有的能够帮助失能人群重新站立或者可以帮助增加弹跳,还有的无需动力,通过匹配肌肉和骨骼就能够减轻行走的疲劳感。但是由于当时整个产业还处于初创期,产业链上、下游还不完备,企业想找到合适的配套元件都面临着困难。
就在此时,浙江在全国率先公布了“机器人+”方案,积极推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,帮助企业从零部件开始,与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企业展开联合攻关。配套逐渐完善,研发也初见成效,但到了市场推广时,又面临着新的难关。
就在不久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发布了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,提出深化重点领域“机器人+”应用,明确提出对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支持,更将重点放在了养老服务方面。国家层面政策出台,当地残联、民政部门也积极上门,与企业联合成立了智能康复中心,同时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各大医院,建设临床科研合作基地。如今,用户越来越多,企业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