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
加入收藏

注册

登录

汉网首页

厦门少了一本“活地图” 知名文史专家龚洁与世长辞

龚洁,1931年5月出生,江苏武进人。1952年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,长期在厦门从事秘书、宣传工作。1983年筹建厦门博物馆并任馆长。1991年退休,专心研究厦门地方文史旅游和建筑。曾出版《厦门》(英文)《鼓浪屿建筑丛谈》《到鼓浪屿看老别墅》《到厦门看红砖厝》《游遍厦门》《吃遍厦门》《海上花园鼓浪屿》《畅游金门》等累计200万字。曾任厦门市规划委员会顾问、鼓浪屿风貌建筑委员会委员、厦门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、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顾问等。


【资料图】

龚洁。海西晨报记者 陈理杰 摄于2016年

三年前,龚洁向记者展示的珍贵史料。海西晨报记者 柯小娇 摄

厦门网讯(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)图强路7号201房间已一个多月不见主人,阳台上的兰花有些蔫了,老旧的家具铺上了薄薄的灰尘。明媚的阳光从窗外洒在书桌上,上千本古籍、资料、各类书籍仍像往常一样挨挨挤挤却杂而不乱地堆在房间各个角落,似乎还在等待主人用颤巍巍的手指,再一次将它们一一翻开。

但,它们永远等不到了。

昨日下午2点42分,房子的主人、厦门知名文史专家龚洁与世长辞,享年92岁。

从此,厦门少了一本“活地图”。

一生闲不住的“文史人”

“很突然。龚老身体一直很健朗,很热心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。”深田社区党委书记庄莹莹告诉记者。“很悲伤,很不舍!”庄莹莹说。

对于龚老去世的消息,厦门公交集团战略投资部经理、鹭驰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锦强同样感到悲伤、愕然。他是一位厦门文史爱好者,也是龚老多年的忘年交。“前段时间就听说龚老身体不好,没想到这么快,非常不舍!”杨锦强告诉记者:“整个晚上,龚老的音容笑貌,他的十足中气和朝气眉毛,仿佛电影放映一样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放着。”

“父亲两年前就患上了胃肿瘤,还进行了一次大手术。”龚老儿子龚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,尽管术后身体大不如前,但“闲不住”的龚老还是一直活跃在厦门各类文化活动中,直到一个月前因为胃肿瘤细胞转移住进医院。可以说,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,龚老依然扎根在他一生致力的、热爱的、奉献的厦门文史研究与文化传承领域中。

“天堂没有病痛,我想,他是到天堂里继续讲古、做研究去了。”龚健说。

不会讲厦门话的“厦门通”

白鹭翩翩,飞红流翠,厦门是个美丽的城市。从1952年冬天,乘着渡船来到厦门的那一刻,他便爱上了这里。在厦门长居71年,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厦门文史,是鼓浪屿老别墅研究第一人。

龚洁出生在江苏,21岁那年在南京邮电学院通讯专业毕业后来厦门当话务员。因为文笔出色,后来被调到市里从事文字工作。1984年,龚洁被调去鼓浪屿筹建厦门博物馆,这是他和鼓浪屿结缘的开始。

龚老在鼓浪屿上工作了8年。这期间,龚洁开始留心起鼓浪屿的老别墅,着手收藏资料,卡片。1996年3月,已退休的他开始以“鼓浪屿建筑丛谈”为名在《厦门晚报》上连载发表,一时名声大噪,后来,他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采访核实资料,一次次到鼓浪屿的老别墅里现场考察,将原有的稿子充实修改后出版了《鼓浪屿建筑丛谈》。这本书通俗易懂、资料翔实,成为许多喜欢鼓浪屿的读者爱不释手之物。

在研究鼓浪屿的欧陆建筑时,龚洁也对厦门的红砖民居进行了研究,出版了20万字的《到厦门看红砖厝》,详尽写出了闽南人居住习性和建筑特色…….一部部作品的出版,让不会讲厦门话的龚老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厦门通”。

慈眉善目的“猫爷爷”

退休多年,做研究、讲古,即使年近九旬,龚老依然笔耕不辍,始终活跃在厦门文化传承的一线。生前,他每天早晨3:00便起床,伏案写作至5:30或5:45。

“父亲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常让我自愧不如。”龚健说,五六年前,他甚至搬来了孙女淘汰的旧电脑,从零学起,学会了打字。“父亲写作先手写,再一字一字整理成电子文稿。”在龚老生命的最后几年,他一直坚持在报刊上发表研究性文章,所有手稿都是他亲自整理的。

在龚健的印象里,父亲非常严厉,对待学术更是出了名的讲原则和“倔脾气”。但就是这么一位在家人眼里严厉的老爷子,在猫咪的眼里是个慈眉善目的“猫爷爷”。龚健告诉记者,在十多年前,龚老几乎每天爬万石植物园,去给植物园中岩处的流浪猫投喂。“最多的时候,他喂养了20多只。”龚健说,猫咪们每天在山脚下迎接他,和他一起爬山散步。

或许,此时在天堂里,龚老也正伴着他最爱的兰花香,在猫咪的陪伴下或悠闲散步,或伏案写作。天堂没有病痛,龚老走好!

送别离 忆龚老

海西晨报记者雷妤:

从龚老身上,我看到了什么是“活到老学到老”,什么是对待学术的热忱。4年前,我曾写过一篇报道《高雄首幢红砖洋楼的厦门基因》就是龚老的研究成果。

2008年8月,77岁的龚老到台湾旅游。每到一处地方,别人沉迷于看风景,而他主要看遗迹、收集历史资料。当他来到打狗英国领事馆时,一下子就察觉出这座建筑可能与厦门有很深的渊源。为此,他特意前往台北,最终在台湾政治大学找到了相关历史资料。

海西晨报记者柯小娇:

3年前,我到龚老家采访。一见面,他就兴奋地向我展示45封从朋友处借来的家书。其中一封写于1947年的家书引起了龚老的注意——信中两处提及的“终极潜伏者”吴石就是电视剧《潜伏》男主角余则成的原型。只见龚老像对待珍宝似的,小心翼翼地展开信件,拉着我热情地分享,时不时露出微笑。当时的龚老已89岁高龄了,但采访中思路清晰、表达流畅,一言一语中无不透露着他对文史的满腔热情和专注。这份热爱不随岁月流逝,不随时光消减。

厦门公交集团杨锦强:

2003年,我在《厦门晚报》文体采访部实习。一天,我老师和我说:“走,我们和龚老一起去鼓浪屿看屋顶!”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:“厦门的屋顶有什么好看的?”当龚老带着我和老师边走边说,介绍鼓浪屿风格迥异的屋檐和屋顶时,我才算是大开眼界。可以说,是龚老让我爱上了老建筑,爱上了文物保护。只是更多相关故事,我们再也不能听他亲口叙述了。

上一篇:太原住房公积金提取新政征求意见 世界微速讯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分享到: 0

热点资讯

前瞻科技

商讯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