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
加入收藏

注册

登录

汉网首页

微资讯!用一年时间在一个社群,你能收获到什么?

用一年时间在一个社群,你能收获到什么?

“微信里群很多但有感情的没几个,我们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群就是其中之一。”


(资料图)

“特别期待能够加入一个父母共学营,和妈妈们一起抱团成长、相互疗愈。”

“不焦虑父母营如此真实、解压、赋能,怎能让人不爱?!”

“当在一个能量非常强的场域里呆久了以后,你会不自觉地被磁化了。”

“一直沉浸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里汲取能量,经常看到队长和伙伴们积极分享与回应,大家互相赋能,渐渐地从羞涩放不开,只敢偶尔说两句,到现在拥有了很多的同频姐妹,每天有说不完的话,她们给了我足够丰盈的能量来坚定我的内心之光。读书是代替不了和活人玩的,终于找对了父母课的正确打开方式——人和人的链接。只需要主动出击,每一次的主动链接都是在充电。这种人与人的链接可以带我们去往穷极想象都无法抵达的生命高度。”

当你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,会不会疑惑: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个什么样的存在?熟悉童行的小伙伴想必都知道,景芳老师为广大爸爸妈妈们打造了一个宁静的港湾,一个人与人发生连结的社群。在这里,会有书籍解读和课程,但这里不是专家讲坛,而是一个容纳你我所有思考的温柔的场域。最终我们会发现,收获的都是自己的思绪。而越能够相信自己的思绪,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就越清明,越不焦虑。这就是“不焦虑父母俱乐部”。

以下这些文字来自于不焦虑俱乐部15队队员们的日有所思,让我们跟随着文字一起来看看经过了一年的学习,他们都有哪些故事?

(本文因篇幅较长,分为两篇发送,今日为上篇,明日二条为下篇)

在钝感力这个词很流行的时候,我曾用它来反视自己,得出的结论是我跟这个词缘分略浅,我是那种心思细腻敏感,脆弱又经常玻璃心的人。于是我试图改变,让自己大条一些,努力变得钝感,好像一切都会更面貌温柔。

可慢慢的我发现,感受不到痛苦并不等于快乐,钝感背后,是我以回避掉很多情绪的生发为代价的。慢慢衍伸,我开始给予女儿哭的权利、痛的权利、表达的权利。

做父母,与其说是一场修行,不如说是修己。无条件的爱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父母的内心,赋予孩子观照;父母的行为,给予孩子参照。我的女儿,性格执拗,叛逆,敏感,又有很多很多小心思。可是当我愿意睁开眼睛,跟着童行的脚步,我开始觉得这些缺点,都很可爱。

我很庆幸,自己没有成为一个精细的侩子手,为了养一颗笔直的参天大树,而去砍掉它自身的枝枝蔓蔓;我也开始尝试着停止抱怨,不再让愤怒把自己变成一颗原子弹。

我曾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,其实我并没有资格教我的女儿如何去过完她的一生。这浩瀚的宇宙,我没有办法一一看尽,更没有办法向她全情叙述,她应该有着自己的生活,平凡普通又闪闪发光的享受每一个当下。

回到二十年前,如果有人问我: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什么意思,我难道不能成为我自己么。人要往前走,脚,会带你到世界的任何地方。而我希望很久以后,我的女儿能够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的说出句话。

此时的耳机里播放一首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。好吧,那就送一朵小红花给自己,给童行,给话痨群的同学们,也给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所有人,虽然常常潜水,但我有认真在学习,谢谢你们,遇到你们,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开心。

——队员末小雪

我女儿今年7岁半,正在上一年级。我爱看书,有了孩子以后,看的第一本育儿书籍是《西尔斯亲密育儿》,后面陆续看过《发展心理学》,《养育的选择》,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《真希望我的父母看过这本书》等等,还有些书的名字不太记得了。

写下这些书的名字,不是为了别的,只为了更加真实的说明一个真相:道理懂得很多,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。

我很爱我女儿。如果有一天,需要用我的命来换她活下去,我一秒钟都不会犹豫。然而,我却不能在日常相处中给她多一点耐心和好脾气,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喋喋不休地指责她、吼她。为此,我常常后悔不已,也认真跟她道歉。然而,总体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。

加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这一年中,前面大半年的时间里,我主要系统地听课,特别是反复听一些给我触动很大的几个主题的课程,比如:第三个主题焦虑的妈妈如何自我安慰-《孩子,愿你一生勇敢,内心有光》,第四个主题《父母的觉醒》,第十六个主题《为什么带小孩让父母情绪失控》。

白天听的次数并不多,除了工作、学习、追景芳老师的直播,还要做饭做家务等等。所以,我有时是在晚上失眠的时候听课,听着听着就睡着了。(景芳老师的声音实在是太温柔啦~~~)

以前的我在吼孩子的时候,内心有两个我,一个失控的、疯狂飙车、吹胡子瞪眼的我,另一个理智的我只是做做样子点点刹车而已。最关键的是,即使那个理智的我,也从内心最深处是想要放纵和发泄自己的坏情绪的。后果就是深陷在吼娃-后悔-吼娃-后悔这样的死循环里。

通过这一年来学习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系统课程,通过在群里经常看大家讨论养娃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,通过小队长带着大家一次次地抽丝剥茧的厘清问题、引导大家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有哪些解决方案,我也了解到:情绪就是情绪,情绪不是我产生的,情绪是我对这件事的反应,是我可以选择的,只看我愿意笑对还是怒对了。(在此,再次表白我们的小队长牧之。如果说景芳老师建立的是银河系,牧之就是我们的太阳,照亮我们温暖我们抚慰我们)

通过学习课程,我知道我不是个完美妈妈,我也做不了完美妈妈,我可以给自己打75分,我已经做得挺好了,我不要再苛责自己了;我会吼孩子会对孩子没耐心,但是孩子也很明白我非常爱她,我们一起打打闹闹的快乐,我们一起看绘本时落下的眼泪,我们一起散步时的畅快的聊天,这些爱都是真实存在的。

我的孩子不是完美的孩子,她如同我一样,有一些毛病和缺点,我要像接纳自己缺点一样,去接纳孩子的缺点,而不是苛责她;同时,我可以在不苛责自己并且包容孩子的基础上,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理解力、接纳度和包容度,做一对快乐的母女,共同成长。

这一年来,我在和女儿相处中,最明显的变化,就是我在理解、包容和接纳这几个方面都做到的基础上,明显对她更有耐心了。如今,当我想吼孩子时,会自动在大脑里给自己一个暂停,然后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:没啥,这都不是事儿!

从此我们就完完全全的母慈子孝(笑)了吗?并没有。有些时候,就像景芳老师说的,像见到鬼的应激反应,会打我个措手不及,我又吼孩子了。心里那个理智的我会问:怎么了?又开始了?想一想真的要这样吗?看见TA了吗?

我的情绪问题,是我养娃7年半里最大的困扰,我不希望因为我的火爆脾气,让自己的孩子不快乐、焦虑、畏首畏尾。然而,仅仅是自己去看书去感悟,并不能在行动上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。我的经验是,我们需要先从理论上去彻底的理解WHAT和WHY,然后才可能有行动上的改善。

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系统课程,就是这样的一个体系,景芳老师从心理学、脑科学、教育学各个方面,引导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。同时,还有学习群的小队长和小伙伴们的陪伴,让我不再形单影只的走在并不轻松的育儿路上。

——来自队员菜头

在遇到童行之前,我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,我的生活不允许别人的参与,连小孩都不可以。具体表现在:我每天都活得无比焦虑和紧张,我需要时时刻刻有自己的事儿做,内心才会感到踏实。我会为了工作不吃不喝,忙不完工作不和家人互动。如果家人在我工作期间打扰我,我会非常烦躁。在我的世界里,我不允许我的计划被打乱,更不允许我设定的工作目标没达成。

可想而知,我的生活过得一点都不轻松,身边的家人跟着我也很遭罪。我和小孩的相处时间集中在我忙完工作之后的短暂时光里,我会抓紧和孩子相处的每分每秒,大部分时候会给小孩读书,或者把我买的、网上搜罗到的各种益智或学习游戏以及各种看的、听的APP推荐给小孩玩,目的就是想要小孩在学龄前尽可能多的学一些我认为有用的东西。

整个陪伴过程中,我总是无法让自己真正放松下来,总想着还能学点什么,还能让小孩体验些什么,如果小孩在这个过程中,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去做,我内心就会更加焦虑。

沮丧中,我开始向网络求助,无意中看到了郝景芳这个名字,感觉既熟悉又陌生,细想之后,发现之前有看过景芳老师和大J小D的对谈,还记起了当时对谈中的一句话,We provide,not give。

加入俱乐部以后,从第一课开始,我几乎每节课都会认真听景芳老师的音频内容,也会在有空时完成课程对应的作业。因为我是在家工作,我会边做家务边听课学习,听到有所感悟之处,会赶快把听课心得记下来。

此外,我会在群里积极互动,有其他学员在群内提问时,我会认真思考解决方案并给予帮助。互动给我带来了群里队长和队友们对我的认可,这是我感觉内心松绑的第一步。

因为我在群里的积极参与互动,小队长向我抛来了参加童行父母课之学习成长视频直播的邀请。在惊喜之外,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,顺利参加了童行组织的直播,我的直播内容有幸被景芳老师看到并在景芳老师的《独立自主,是我对孩子的唯一要求》一文中引用,这是我感觉和景芳老师走得更近一些的第一步。

再之后,小队长邀请我在群里分享英语学习心得,我借机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梳理分享给了队友们,回忆起分享那天的下午,群里好热闹。我由最开始分享时担心大家会不会认真看我的分享,到群里接二连三收到大家对我的@以及暖心的话语,我瞬间破防,一个人对着电脑泪流满面。

现在打下这些字,我还会湿了眼眶,可想而知,群里队长和队友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是多么的直达内心。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,景芳老师特意@我,说我的分享中对生活的一段描述就是“真自体”呈现出来的最好的样子。那一瞬间,我感觉沉睡多年的另一个我开始苏醒了。

之后的之后,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,在生活这片大草原上,肆意地奔跑,工作生活充满了活力,内心无比舒坦。从前的晚睡,没有了,因为工作太投入太累了,每每想要睡前看会儿书,没看几页就睡着了;从前的赖床,不存在了,因为每天醒来,都有好多想做的事儿在等着我去一一完成。

——队员倩

这一年里面,除了童行课程,我也在学习其它内容,现在慢慢有那么丁点感觉,像查理·芒格说的丰富自己的工具箱,虽然我自己的工具箱离丰富还差得远,但遇到教育、心理、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时候,我也开始会从大脑里搜索一下,有哪个理论可以拿来用,然后去找相应的书仔细看。

芒格说“当自己手里只有锤子的时候,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”。我很喜欢一句话“功夫在诗外”,我的理解,说不定去田地里插秧回来,可能就能写出好诗了。

去年4月份,青岛疫情紧张了一个月,那个月幼儿园停课,在工作日的时候,女儿雅楠白天就跟着我到单位。就是那一个月,把我之前的教育理念给检验了一把。

我以前信奉正面管教里的逻辑后果、四个R,她自己不小心把书掉地上了,逻辑后果就是她需要自己把书捡起来。平时我也基本是周末陪孩子多点,工作日就是晚上回家陪孩子一会,所以没有太多机会检验自己的理念。到了朝夕相处的时候,真正的考验来了。然而当我用逻辑后果的方式去对待雅楠的时候,她会很抵触。

我在孩子连续抵触了几天以后,我突然意识到,也许我错了,我应该信任她。想起以前在正面管教课堂上,听老师讲的一个学员的故事。这位学员和她女儿的对话:

妈妈:我愿意永远相信你。

女儿:那如果有一天警察来家找到我,说我犯罪了呢?妈妈:妈妈相信也许是警察弄错了。

女儿:那要是真的就是我犯了罪了呢?

妈妈:妈妈也相信你虽然犯了罪过,但是还是有自己的理由做这样的事情。

妈妈说完,女儿就抱住了妈妈。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,感动的哭了。

当时我是不是因为想起了这个故事才决定要充分信任雅楠,现在已经不记得了。至少,我当时选择了信任。她把书掉地上了,也许是不小心,也许是生气故意扔地上,我愿意帮她捡起来,我愿意相信温暖可以治愈,愿意相信孩子的本性最根处是向善向好的。向善向好这一点前几天景芳老师在直播中讲到了,我当时虽然没有提炼出来,不过差不多是这样的感觉。

孩子因为生气就把书扔地上,这样的行为可以再去引导,但是书我可以帮她捡起来。帮她一起处理善后,我认为也是在表达一种信任,就是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原因才生了气。我的信念改变以后,我记得我跟雅楠的关系也融洽多了。

雅楠的幼儿园和我们小区一墙之隔,她以前要求我抱着她去上学,一开始我就提出规则:一周抱两次,去一次,放学一次。后来我就改了,因为我觉得,为什么只抱两次呢,为什么不多抱几次呢?后来我改成:只要我能抱的时候我就抱,我拿东西太多,或者其它不方便的时候,我就不抱了。我觉得,这样传达给她的是,我已经很努力了。

昨天在克里斯多福·孟《亲密关系》里看到一句话“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些什么,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”,我很喜欢这句话。我觉得爱也是这样,关键不在于我具体给出了什么,关键在于我的状态。

我认为,童行书院的课程不是父母成长课程的终点,更适合当起点,父母也需要学习通识,除了各种教育、心理学的理论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中医、规划、建筑、法律等等,都可以去学,在我们的生活成长中也许都能用的上。

——队员升(雅楠爸爸)

临近不惑,恍惚中我总能看到20多年前的自己,就像《蓝色大门》里每天身着盔甲般的牛仔服,肆意的骑着脚踏车,课间偷看心仪的男生,他看远处我看他,当他发现时,我佯装看向别处。回到家关上门,开始听“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蝗虫的大腿”,看书,学习,做梦。

谢谢我经历过的青春,并没有太出格,但是逍遥的,内心是自由的,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我梦里,支撑着我渡过接下来的二十年。

20岁时,我立志如果步入婚姻,生俩娃,不为养儿防老,只为孩子能互为支撑,是作为父母给他们的礼物。

和队友认识的第14年生2娃,这年,我37岁。

这年,我的工作发生了波动,意识到了一定时候,不是一己之力能掌控的,在场效应中的人都不能幸免。无力感让我对工作产生了怀疑,信念被动摇。有一点,我娘是很爱她的工作的,她自小立志当老师和医生,甘之如饴,但我没有,我茫茫然,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喜欢,或者是否值得投入,我从来也没有思考过。我从来只相信自己,从来不求助别人,从来不会撒娇。

猪队友一直说,你怎么这么硬,既不低头,也不求助。我知道我该信任他,他是利益共同体,但我没有安全感,下意识的我不信任他,我只相信我自己。

是的,我只相信我自己,自己尽可能的一切尽在掌握,我束缚了我自己。

2娃的孕期,伴随着工作的被折腾,心情没有大妞的舒畅。

2娃是男孩儿,胖儿。虽然大家都说不论男女,一样一样的。但一旦生下来了,就是不一样的:手机内外的亲人都在锣鼓喧天,欢呼雀跃,依旧剖腹产的我,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的我,内心着实是五味杂陈的。

这世界上零门槛的工作就是为人父母,没有培训,不需要持证上岗,但要为孩子负责。微信公众号是我的资讯来源,我关注了N多的公众号,有娱乐有历史有人文有时政有教育有育儿,是我的信息源泉,也据此判断很多事情。但我的内心是孤独的,以前有工作填满,这一年工作得游刃有余但已不是全部,郁郁的,很疲惫,心里总觉得缺了一块。

2022年4月,小区封控,我和大妞到酒店隔离7天,这时带着孩子听了“世界之旅”,就像《美丽人生》里的爸爸,每天和孩子做游戏,制定规则,听听世界中的美好,孩子没有觉得不开心,每天还一起做操,在愉快中就结束了。

对了,我还买了“时空之旅和经典之旅”全家桶,而且是永久性,当时想想还有这么划算的“买卖”,竟然永不过期。

2022年5月,我感觉到了无力感,我是要生2个孩子,而且生了,但2个性别,真的是经验不能复制,完全不一样的体系,大脑得切换着系统应对。超出了我的知识储备。

这时的我,已经开始上陈忻老师的心理课了,有意识得耐心对娃,不能吼。明白不能把他们当工作任务一般的处理了,但遇到具体操作,还是会抓瞎,除了急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我在哪里看到的“不焦虑俱乐部”的宣传,1元试上课?我已经不记得了。

但是一进去,就感觉别有洞天,很热闹的群,虽然说读书会为先,但不限制大家,什么都可以,畅所欲言,不仅有倾吐,还有回应。可以说是一呼百应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负能量一扫而光。说是读书会,不是读什么都可以,围绕教育,围绕孩子的养育,围绕大脑发育,是完整分体系的课程设计。

每周队长都会按时发课件图片;组织读书会线上会议,哪怕只有个别人;提醒我们完成打卡作业;非常的认真负责。

慢慢的,我也敢于在群里提问了,我的烦恼,大妞不肯学游泳,胖儿被托班劝退……队友们有鼓励,有建议,非常中肯,也让我有了底气。

慢慢的,我跟着群里的书单在啃,有目标的啃,有导向的啃,都是能用到的满满干货。

慢慢的,我也不执拗于固执己见,就像雨林林老师说的“一切都在变化中,并不是非黑即白,并不是绝对,都是可以调整的”,事物都在变化中。

2022年9月,队长来找我了,问我是否记得我填报的分享项目是人文历史,我一愣,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,给我半小时的时间,让我在群里作分享。内容、题目自己定。我答应了。但真正做什么,我又茫然了。是的,我擅长人文历史地理,但擅长是一回事,讲什么呢,货怎么倒出来?利用思维导图,我给自己挖了好大一个坑。

至今已分享五场,第一章节完成了,感谢队长,让我能把自己的货倒出来,我终于感受到了斜杠的快乐,工作间隙作这个讲座的PPT,真的是不亦乐乎,非常非常的满足。

2023年4月,“童行书院”假期线下亲子营开启,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,五一带大妞游学福建培田,把胖儿留给了猪队友。其实我很忐忑,又兴奋又紧张,疫情以来第一次一个人带娃去陌生的地方,孩子是满满的期待,猪队友态度很好的送我俩到机场,呵呵,人到了,行李他忘了,他一刹那变身绿巨人一般的咆哮,我心想幸亏我随身的包包里,关键的物件都在。大妞见我平静,她也不慌了,虽然她的花裙子都在箱子里。

一路都很顺利,虽然大风大雨间从厦门到营地,又开了两个小时的车,大妞始终不焦躁,看风景听故事。非常不好意思地让三豆老师和阿姨(文杰老师的母亲)在高速上多等了我们近2小时。

这个闪光点,我印象特别深刻,按照大妞的说法:“原来童行书院,是真的真实存在的。” 是的,不仅存在,而且童行书院的老师们都很赞,不论线上还是线下,真诚真实,亲力亲为,不打折扣。

篝火夜话,家长发现都是同路人——童行人,每晚的茶话会是必要的;伴随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嬉闹,只有放松,欢声和笑语。

离开时,三豆老师、宅宅老师、文杰老师一趟一趟的送往迎来,扛着各家沉甸甸的行李箱,把每一家送到了村口的车上,一一告别。可以说是依依惜别,和老师,和同学,和家长。

结束行程,元气满满的回到南京,大妞心满意足,毫不犹豫的说:“暑假还要去童行学院,能和五一的小朋友同行最好,如果没有,也没关系。”

是的,此行结束,我心定了。

务实的说,是化解了我对大妞即将幼升小的焦虑,我总觉得没有尽可能地武装到牙齿,备战备荒的不够。但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,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,哪怕两个孩子同龄只相差一个月,面貌都是完全不一样的,因为上了小学,就上了规矩,有纪律性和团队意识。而这,是大妞自己必须经历的,无法替代她,但必须陪伴她去经历。

务虚的说,找到了这个世上能精神三观、同频共振的一群人,是的,我找到了心里所缺的那块拼图,找到了我自己。

加入俱乐部的这一年,我却觉得是久违了。

我问大妞:“我有变化么?”

她说:“有,变得有趣耐心了。”

给我打80分。我很高兴,说明自己尚有成长空间,期待自己在童行的熏陶中能变得更好。

感恩童行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,衷心希望童行长长久久,枝繁叶茂,有朝一日,等有余力,等准备好了,我有幸能成为童行的一份子,为这份事业尽绵薄之力。

谢谢童行,让我找到了我自己,找到了知心的同路人。

——来自队员杜韵凡

上一篇:通讯!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AABB_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分享到: 0

热点资讯

前瞻科技

商讯教育